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科学普及 > 科普知识

在这些科技的加持下,文物开始“长生不老”

历史文物,承载着千百年的文明与一代代人的故事。

咫尺之遥,我们可以欣赏秦朝雄壮的地下军队;橱窗之隔,我们可以目睹唐朝马踏飞燕的完美一跃……我们还见证了更多来自各朝各代的文物,历经岁月风霜,越发拥有饱满的性格。

但当我们惊叹于博物馆中文物瑰宝的传奇时,它们也在时间的流逝中悄无声息的老化,或者发生无可逆转的损害。

还记得去年发生在法国巴黎的那场大火吗?著名的古建筑巴黎圣母院在火灾中失去了最具标志性的屋顶和塔尖。人们扼腕痛惜之下也开始思考,独一无二的历史文物,该怎样永久的传承下去呢?

 

 

 

1.三维扫描:让文物之美定格

近期,发生在圆明园的一件事受到广泛关注。

圆明园管理处首次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,开启石刻文物数字化存档工作。通过三维扫描、摄影测量和全景摄影等手段,让“远瀛观”和“大水法”两处景点“活起来”了。不久,它们将以数字化形式和身处各地的游客“零距离”见面。 

此次对圆明园三维扫描过程中,为了让细节更清晰,记录更加全面,一共架设了百余个机位,拍摄了万余张图片。建筑上的花纹、特殊的符号纤毫毕现,历经时间沉淀的岁月风霜历历在目,完美存档了圆明园的真实与历史韵味。

 

 

当然,复刻文物细节只是三维扫描技术的本领之一。除此之外,三维扫描技术还能帮助修复文物,助其精准复原。

去年因火灾受损严重的巴黎圣母院,今年将全面动工进行修复,参考的就是一位具有先见之明的建筑历史学家,通过扫描技术留下的珍贵数据。

 

2.数字档案:将历史存进云端

通过三维扫描收集了文物数据,接下来则要可靠地存储起来,让其成为数字档案。历史文物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,人们一直尝试建立数字化博物馆,将历史痕迹存进云端。

除了三维扫描,多媒体创意展示、全息成像、虚拟现实等技术,也被广泛应用到历史文物的数字化存档过程中来。

7月中旬,北京故宫博物馆举办了一场“数字故宫线上分享会”,并在分享会上发布了“数字故宫”小程序。打开它,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感觉扑面而来。游客可以跟随VR全景遍览故宫,进入“数字文物库”探寻珍宝的魅力。与现场隔着橱窗欣赏文物相比,这又是一种全新的感觉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故宫是文物数字化的领军者。比如,经过超高清扫描的中国十大名画之一《韩熙载夜宴图》,观众可以借助VR引擎将原画放大40倍,在高清画面中,借助点亮的“烛光”遍寻画中的蛛丝马迹,沉浸式观赏,而无需将脸贴近橱窗或者拿着放大镜观察细节。

对于其他的文物珍宝,也是如此,大家可以通过屏幕任意放大缩小、翻转把玩,感受指尖上的中华传统文化。

穿越时间的壁垒,历史得以数字化再现,文化得以信息化传承。“数字化故宫博物馆”链接了古代传统与现代科技,让文物在虚拟世界中得到另一种形式的“永生”。

 

3.3D打印:“复活”珍贵文物

如果说前两项技术留住了文物的灵魂,那么3D打印技术则是复制了“身体”。

近些年,3D打印技术也开始被应用在文物保护中,这项技术基于三维扫描等技术留存下来的数据,令文物完美复现。不仅可以打印小件的文物,连景区大型遗迹也能1:1复制出来。

6月中旬,云冈石窟第12窟“音乐窟”从山西大同“走”到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展厅,进行了线上、线下开放式展览。复制窟高达9米、宽11米,精确再现了“音乐窟”的石窟形制、精美造像,以及千余年来风化造成的细微痕迹,打印误差控制在了两毫米以内。

 

 

这项庞大的打印工程是怎么“行走”起来的呢?是因为实现了“积木式”拆装。

考虑到“音乐窟”过于庞大,工作人员将石窟分开打印成85个“积木块”。打印材料以轻质材料为主,本来几百吨重的石窟减重到2吨左右,只需要5个集装箱货车,就能帮助石窟走出大同,走向世界。

文化遗产是世界的宝藏。随着时间的消逝,在岁月中逐渐老化的文物若不能长久的保存下来,我们至少可以让它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以另一种方式“永生”。科技正在为文化遗产保护、传承多加了一份保险,让其穿越时间,历久弥新。

 

 

 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