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觉得哪里不舒服?”“心慌吗?睡眠怎么样?”11月15日,在珠海振国肿瘤康复医院,一位78岁、消瘦而挺拔的医生一大早就开始出诊、查房。他戴着黑框眼镜,说话思路清晰,他就是珠海市抗癌协会会长、原珠海市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兼大内科主任孙达春。
孙达春已经78岁,早过了退休年龄,但从未停下。在持续救治患者的同时,又在珠海牵头创立了全国首个地级市抗癌协会。从医52年,他曾三次获得珠海市科技进步奖,获评“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”“珠海最美科技工作者”“珠海好医师”及2022年第二季度“珠海好人”。
从孙达春身上,我们可以看到优秀医生共有的特质:他们热爱着这一份充满挑战的职业,他们从救治病人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,他们不仅关注患者个体的病痛,还在为推动癌症防治水平发展,惠及更多人而努力。
52年坚守医疗一线
1994年,珠海市人民医院正在全力创建三甲医院,从全国各地引进了一批专家,孙达春便是其中一员。
“刚来珠海的时候,我们的肿瘤病例基本上都想去广州治病,现在就完全不同了。”到珠海后,孙达春创建了珠海第一个血液肿瘤科,并带动科室快速发展,使许多癌症患者无需再辗转外市,在“家门口”就医。
孙达春救治的患者中,不少被治愈后迎来了新生。曾有一个患有T细胞淋巴癌的18岁女孩,病情严重,在孙达春这里治疗3年后治好了。“10年后她来看望我,你猜怎么着,她不仅活得好好的,还生了两个孩子!”回忆起当时的情景,孙达春仍难抑激动。
从医生涯中,孙达春也遇到过许多疑难杂症。2003年,孙达春所在的科室来了一位“奇怪”的病人,这位19岁的男孩全身皮肤呈咖啡色,并伴有小块白斑,患有重度贫血。孙达春从男孩口中了解到,他家里还有一个姐姐,具有同样的症状。
“进院时病人已经呼吸困难、口吐白沫,后来经过抢救,暂时脱离了危险。”及其罕见的症状引起了孙达春的注意,他查阅文献,并请教国内知名专家,最终确诊为世界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——范科尼贫血。在当时,该病全国只有10例。
更多时候,医生不仅要面对疾病本身的挑战,还要理解每个患者的难处。一日,孙达春正在珠海市人民医院坐诊,一位出租车司机愁眉苦脸的进来说,“医生,我口眼溃烂了好多年,到处都看不好,看病已经花了10多万。”
孙达春仔细检查问诊后,诊断为白塞氏病,并给病人开了药。看着才几十块钱的药,病人一开始十分质疑:这么便宜的药,能治好病吗?孙达春让他先吃两个星期,等两个星期后,这名病人一进门就大叫起来,“我这次可找对人了,吃了您开的药,我现在病好多了!”
诊治开方,破解疑难杂症,这样的日子持续了52年。珠海市抗癌协会秘书长孙伟翔告诉记者,在振国肿瘤康复医院查房时,最多有70多个病人,“孙教授从早上开始把所有病人看一遍,中间不需要休息,年轻人可能累得腿都站不住了。”在年轻的医生眼里,孙达春不仅是老师,还是榜样。
创立全国首个地级市抗癌协会
2005年,孙达春正式退休。退休后的他依然没有闲着,又在两年后创立了全国首个地级市抗癌协会——珠海市抗癌协会。
在他的带领下,珠海市抗癌协会发展为一个拥有1000多名会员的大型学术团体,每年举办30多场高端学术活动,已成为珠海市癌症防治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。
作为医务工作者有很多喜悦的时刻,也有很多无奈的时刻,这一点在面对癌症时尤为明显。
“有很多癌症晚期的病人很难挽救。”孙达春表情变得严肃,“无论医生怎么努力,病人怎么祈求,都无法挽留。每当面对这种病人,我们医生也非常无奈,非常无助。”
1995年,是孙达春来珠海的第二年,一位叫林田的大学生被确诊为晚期恶性淋巴瘤。林田被送来医院抢救时,血压为零,经过全力抢救,他睁开眼睛后的第一句话却是“为什么要救我?”
孙达春的心被震动了。他想帮这位身患绝症的男孩燃起对生活的希望,“要让林田过上23周岁的生日”,成了血液肿瘤科所有医护人员的动力。
由于严重营养不良,静脉注射难以进行,科室专门安排护士长为林田服务;需要人工粪袋,医护人员千方百计托人到澳门购买;四个多月时间里,林田数次发生紧急心衰,医护人员全力抢救,使他一次又一次摆脱死神的拥抱……
到了23周岁生日的这一天,林田早早醒来了,他戴上搁置已久的眼镜,好看清周围的人。血液科的医护人员一一向他祝贺生日快乐,这也成了孙达春无法忘怀的回忆。“最后这孩子还是离开了,医生就是要面对生老病死,但我从来没觉得不该当医生,或者不该干肿瘤这一行。”
在孙达春看来,医生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,尽力做好科普,让发病率降低。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是提高癌症治愈率的关键。农村医疗条件相对薄弱,孙达春提出将科普宣传的重点放到农村去,并亲自带队举办抗癌宣传和下乡义诊活动,足迹踏遍了珠海的乡村和海岛。
2019年,孙达春牵头在珠海市开展癌病情况调查,建立了“珠海市癌谱”。根据调查研究,团队写成报告《关于降低珠海市民患癌风险的对策与建议》,为珠海开展癌症预防、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,为临床实验提供了第一手资料。
虽已年过七旬,孙达春的运动习惯仍然未变。年轻时,他跑马拉松,横渡过长江与珠江,现在仍保持着每天健身不少于一小时,钟南山院士是他的偶像。“我想我干到80多岁,应该没问题。”
经常有人问孙达春,早就到了该颐养天年的年纪,为什么还要这样辛苦。孙达春说,“我干这一行,我有我的乐趣。每当把一个病人治好了,医生心里是很幸福的,那种成就感难以言喻。”